老虎庙口述历史:长城里外的神秘伴侣(151)
2015-02-23 16:26:50
  • 0
  • 1
  • 4
  • 0

八月的最后一天,逢周末,我从凤凰城(位于山西平鲁)出发,准备出山西省境,过长城,进入内蒙古。
  那时候,天气骤变,乌云压顶,寒风飕飕。路见农人纷纷收拾家当,赶起牲口返家。望着黑云已经和天际黏贴在一起的远处低空,心底里一时慌张起来。想就近找个避风处躲躲,却又不知这雨下来下不来;若是加紧赶到下一个去处呢,那是我事先计划的六十里外的一个小镇,却又担心半途遭遇雷雨。一时间拿不定了主意。
  忽然想起手中有神器,我便跳下车来,就近在路边掏出手机开始了操作。那年头尚没有微信,只有几家专业仿推特(twitter)功能的短语交流网站。比如饭否、叽歪、嘀咕、做啥等。借助于他们我可以通过网页、WAB页面、手机短信或彩信、IM 软件等发布短句信息,那其实就是后来的“微博”。我就是通过做啥的CEO牟志坚专门为我安装在我的博客页面上的终端发布了一条求救信息。也就此,有了后来《扬子晚报》的一篇文章《迷你博客,只言片语表达心情》。文章里称呼老虎庙将一种微型的博客使用发挥到极致。而新浪微博的出现则是两年以后(2009年8月14日)的事情。  

——内蒙暴风!大家帮我查查内蒙清水河一带天气趋势,发到1380……,先谢了,老虎庙(2007-08-31 14:10) 

从北京出发前,我也通过做啥网向网友发出过请求,是针对沿途的气象问题“老虎庙急征:最佳网上全国地图网站和全国天气预报网站!网址请留言给我,谢谢!(2007-07-26 23:32)”现在我已在途,即使使用笔记本查询也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情,何况那时候的网络只达2G,上网尚须一种邮电局出售的充值IC卡……
  或许是因了搜狐在首页设置的用来跟踪发布我的行踪的“老虎庙西行进度”窗口,我的一条做啥微博就此迅速推至全国网友面前。那一天整一个下午我收到了不下百十条短信,大多是向我提供山西北部,甚至是清水河县局地的天气情况报告。
  这样的天气报道在以后的几天里接连不断地收到,感激已是来不及,乃至后来成了灾难。再多的信息,其实阴晴只会是一种。
  但就在如此繁复的信息潮里,我却发现其中近五十条是来自一个叫做“读者”的人的天气预报短信。之后,我就愈发注意来自这个“读者”的消息了。并且在有空的时候我也回复了这个“读者”,以表感激之意。    

读者:准旗今天晴转阴,之后三天预报有雨,一直东风五六级。希望有所帮助祝您顺利。(读者 2007-09-04 12:07 通过短信) 

上面一条是2007年8月31日我遭遇雷雨灾难后发出求救信息的第四天收到的。我于两分钟后回答了这位没透露姓名的“读者”
  “非常感谢朋友!老虎庙于喇嘛湾黄河大桥上。( 2007-09-04 12:09 通过短信)。
  之后,我穿越鄂尔多斯草原,跋涉毛乌素沙漠,走入乌海煤城,走过银川城,以致最终折返进入陕北,这样来自“读者”的短信就始终伴随着我,形影不离。
  这期间,我也向“读者”询问过一些问题的:您是谁?为什么这样坚持不懈?我们素昧平生!难道你是我的某位熟人要和我玩一次惊喜吗?对方最终也未能向我提供正面答案,只是说“该如此,别的不重要,我们和你同行。”这样的回答让我也由此忽略了一件事情:我不便破坏这位神秘朋友的计划,让如此品质保留在“我们同行”之千里之途。故我没有打算录下他的电话。亦因我的老式电话仅可保留30条电话号码。
  “读者”的天气预报在继续——
  张老师,抱歉昨天因为上课,耽误了给您报告。
  昼夜温差大,穿衣要注意。(2007-09-07 11:20)
  注意添衣服啊!读者(2007-09-27 16:45)
  小雨,不过好在是小雨,雨后恐怕会降温,看云图好像是股冷风过境,准备好衣服,照看好小猫,呵呵(2007-09-11 10:47)
  连著名的蒙古小猫都被对方纳入了操心范围!从短信内容可以看出神秘对方该是位大学生了。但也仅此,“读者”始终未能向我透露真名实姓。
  10月下旬,我骑单车到达陕北的党岔镇,计划由此转道去高岗家乡。却遇雨,陕北的黄胶泥土路耽误了行程。在党岔滞留期间,又遇手机故障和外界失去了联系。如此,我之前的全部短信丢失,就连那部手机的号码也被我放弃。和“读者”联系的愿望从此成为泡影,因为我不再有他的电话号码。
  2007年,我的第一次单车考察历时73天结束,回到北京。
  2007年11月3日,第三届中文网址年会在北京清华科技园召开。受大会之邀,我紧赶慢赶于开幕当天抵达会场。因了我的单车骑行考察社会行动,形成了会间小小轰动。我与多名网友合影、聚谈,进餐,亦参与了一回由“中国通”Rebecca主持的“草根媒体与专业媒体”的panel……两日会期,白驹过隙,4日进入大会结束议程,我已站起,穿戴停当,走到临出口的过道,疲倦地倚着墙最后向大家握手告别。这时候有一男一女俩年轻人向我走来。
  “张老师,我们想与您合影……”
  我见是俩孩子(我见大会上多是这般年龄),于会间要求合影已是习惯,我便欣然应允。拍毕,俩年轻欲走,却又回头,似有话说,又止,最终看像腼腆地开了口:“……您为我们提供了我们所不知的大量信息,我们一直在看您的博客,谢谢您……”,我回说“还得谢谢大家啊!”。我们一再相互致谢,这在那天已成平常,我的处理也极富程式化。但我相信,两位青年的心意是千真万确的真实!这个我心里清楚。
  俩青年走了,我亦离会。
  单车出行西部考察的轰动渐趋平静,却有一件心事始终萦绕心头,我该如何在茫茫人海里找到我的那位最有力的支持者“读者”呢?我很茫然,也只能利用做啥网在我的博客首页发出这样一条不抱希望的启事“老虎庙紧急寻人:有位在我考查期间一直为我提供各地天气情况的朋友,请速与我联系,有要事寻问!” (2007-11-05 16:24)
  很显然,我的措辞是针对这位始终低调,又不愿透露姓名的朋友的。我试图“骗”他出现。
  11月6日,我接到一次电话:“张老师,我是那位提供天气预报的……”事情真的来了,我却不好相信那样一个性情翕敛,不事张扬的人难道就此真的出现在我的耳边,自报家门了吗?
  “是我,您说有‘要事询问’,大概是关于水样的事情吧,我就和您联系了。”他在电话那头如此说道,声音沉稳、慢声,但具朝气。“其实我们已经见过一面,就是那天的中文网志年会上……我们拍照……我们……”,我翻然猛醒,并且立刻明白了:“是那最后与我合影的一对儿年轻人吧!”,电话里对方轻轻地笑了,我觉察得出。
  我想起了他曾在草原上用短信向我承诺,待我回北京后他要为我提供针对草原采集的被污染样水化验一事。他原来是担心失信于自己的承诺才破例与我联系的。
  我想,倘若不是因为那水样,他岂不永远在我的身边人群中消失,铸成我的一生遗憾吗?
  我为现今仍有如此谦恭、不求回报、不事张扬的人格魅力存在人间,尤其是存在于年轻人中间而深深感佩。在此请接受一个老家伙对小家伙的激情拥抱,谢谢您!
  他叫崔巍!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